1、从经济角度来透视
①质量改进行动启动得越早。质量成本就降得越低。
同样一个问题,发现得越早,付出的代价越小。据国外调查统计,如果某个质量问题在草图设计中被发现,采取措施进行改进的代价是1美元的话,那么该问题在产品生产阶段被发现,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质量改进的代价将是100美元;在出厂检验时被发现,采取措施的代价将要花去10000美元;在顾客使用中被发现,甚至在顾客使用时发生了严重质量事故,解决问题的代价可能会达到10万甚至100万美元。这种损失是呈几何级数增加的。六西格玛设计就是在产品/流程设计一开始就寻找潜在缺陷,将一切可能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产品/流程,这种预防性改进的效益当然是最高的。
②六西格玛设计为企业带来了多方面的财务收益,包括:
如果某产品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该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必然增加,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
如果产品具有魅力质量,超出了顾客的预期,企业就有提高价格的适当理由,将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
采用六西格玛设计中的稳健设计方法将使产品实现低成本下的高质量,产品的理论成本必然下降,即原材料、制造、装配等成本下降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高质量意味着产品质量稳定,质量故障等引起的不良质量成本下降,为企业带来的利润也是显而易见的。六西格玛改进可以降低产品的不良质量成本;而六西格玛设计则既可以降低产品的理论成本,又可以降低产品的不良质量成本。
六西格玛的稳健设计还使产品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这是稳健设计的又一显著特点,比如说同一产品不论在西藏还是在海南的环境下都能很好地实现其功能,并能长期保持功能的稳定。产品的抗干扰能力使产品的可靠性提高,使制造企业的维修费用和使用者的运行费用同时下降,对企业有好处,对社会也有好处。
六西格玛设计使产品的工程修改次数减少,研发周期大大缩短,不仅使产品能及时投放市场,为企业带来新的效益增长点,还降低了产品的开发成本,一举多得。
开展六西格玛设计的产品在制造、装配等过程中降低了故障和缺陷的发生概率,减少了排除故障和返工的工作量,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
2、从管理角度来分析
质量管理三部曲是质量策划/质量设计、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策划/质量设计是三部曲中最重要的,对质量的贡献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质量的理论成本也是在质量设计阶段形成的。但是企业界对质量策划/质量设计的重视远不及对质量控制、质量改进的重视。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上花了很多力气,从休哈特的控制图,到各种质量改进工具、方法,如QC七工具等,林林总总不断推出并得到广泛应用,但主要是在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圈子里忙碌(如图1)。
(图1 传统基于质量改进工作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质量学界开发了许多适用于设计阶段的非常有效的方法,如质量功能展开、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FMEA、DFX等技术方法,但这些方法却没有像SPC, QC七工具那样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上只有把质量管理向产品的源头延伸,在设计上采用更好的方法,才能在管理上赢得主动。目前大部分企业把在现场忙于“救火”的质量人员看作企业的英雄,对产品开发的质量管理却不够重视,造成设计阶段遗留的质量问题被带到生产、使用阶段,由此埋下的祸根难以消除。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的工作导向,变“救火”,为“防火”。六西格玛设计正是这样的防火工程,可以减少或杜绝,“失火”,根除隐患。
3、从技术角度来说明
设计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从产品研制的时间序列来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控制等不同阶段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不同的,影响最大的是产品设计,其次是工艺设计,再次是生产控制。因为一旦产品技术规范和图纸形成后,固有质量已基本形成,其后的工艺设计是为了保证设计要求的实现,生产控制则是为了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符合性),几乎没有进一步提高产品固有质量的可能。目前进行的六西格玛改进活动大都集中在生产控制阶段,也就是对现有产品/流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并将改进成果固化(控制),以减少缺陷,达到产品的固有质量。为了真正实现六西格玛质量,必须开展六西格玛设计,只有在设计阶段就赋予产品很高的固有质量,才有可能实现六西格玛的质量目标。